二维码

板材网

扫一扫关注

中国板材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品牌动态 » 正文

千年舟木门丨绿色家居,为双碳目标打造可靠选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28 15:58:45    浏览次数:280
导读

在迈向可持续未来的道路上,全球都面临着一个紧迫的任务:实现“双碳”目标。这一目标旨在减少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挑战。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确保人类的福祉,各大企业也必须积极采取行动,转变我们的能源体系、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双碳”目标-Double Carbon Target-2020年9月

在迈向可持续未来的道路上,全球都面临着一个紧迫的任务:实现“双碳”目标。这一目标旨在减少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挑战。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确保人类的福祉,各大企业也必须积极采取行动,转变我们的能源体系、生产方式……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

-Double Carbon Target-

2020年9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被誉为中国的“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大政策,也意味着我国将致力于减少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并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但是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木材与木制品加工国、贸易国和消费国。木材与木制品行业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年商品木材贸易量达2亿立方米,木材消费量近6亿立方米,我国木业加工产值超过2.2万亿元。

因此在木材与木制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具有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特点,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合理使用森林木材这种天然建筑材料,才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建于公元782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大件木结构古建筑

合理采伐树木并通过加工技术延长木材碳固存的时间,是碳封存的一种最佳方式之一。木材工业实际上是一种绿色低碳产业,因为木材和木制品的生产过程能源消耗量较小,碳排放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与传统建材如钢材、玻璃和水泥相比,木质建材和家居材料具有明显的节能降碳优势。

-Double Carbon Target-

研究显示:

生产1吨水泥约排放122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生产1吨钢材约排放647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生产1吨玻璃约排放187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而加工1立方米木材(规格材)仅排放30.3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依据碳储量计量方法测算得知,我国每立方米原木和锯材的平均固碳量约889.328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我国每立方米人造板的平均固碳量约1145.7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事实上,以木材为主要原材料的家居行业是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低碳产业,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将大有可为。同时家居行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使用的耐久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木材料的利用效率,实现材料的循环利用、分级利用和综合利用。发挥了家居行业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碳储贡献。而在千年舟的产品体系中,大量人造板材、地板和木门等木制品被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为国家的碳中和、碳达峰做贡献。


在后疫情时代,低碳、环保和节能的产品成为主流趋势。千年舟推出了ENF级抗菌门、ENF级铝木门和环保水漆门,为消费者提供更环保、更安全的选择。

千年舟通过材料、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整合,实现了门墙柜一体化,打通了产品材质纹理与颜色、环保等级与品质、全屋产品抗菌等级等难点。且通过更高效地利用木材资源、系统整合和技术创新,千年舟符合减碳环保的大趋势,延长了木制品的碳储存周期。这些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环境友好和健康安全的需求,符合新时代消费观念的转变!

而千年舟木门也将为提升木制品的产品质量和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不断加强措施。同时,千年舟木门还积极推进循环利用、分级利用和综合利用,从而进一步延长木材及木制品的碳储存周期,充分发挥它们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碳储存贡献。

千年舟木门的这些举措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更高的产品质量、更好的消费体验,也更有利于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

未来千年舟仍将继续全面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木材及木制品的可持续利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gejing14@qq.com。
 

(c)2013-2021 沭阳力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BANCAIWANG.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3312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