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板材网

扫一扫关注

中国板材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板材专题 » 正文

时代变化叠加固有缺陷,林学创新已势在必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22 19:43:41    浏览次数:501
导读

林学是一家百年老店。百年以来的中国林业,基本使命是应对国家木材需求。只是1998年来,中央启动了天然林保护,林业理念才逐步转

林学是一家百年老店。百年以来的中国林业,基本使命是应对国家木材需求。只是1998年来,中央启动了天然林保护,林业理念才逐步转向了生态保护。

近几年,中央又反复强调保护自然、尊重生态,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

这意味着,我国的林业理念将升华为一个新时代的林业。

林业

一 怎样理解林业和林学面临的新时代?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也是中华复兴的时代。

新时代的中国林业,将从传统的培育木材转向为中华强国培育自然资本。我们即便有世界第一的GDP还不算强盛,只有GDP背后有一个雄厚的自然资本,才是不会衰竭的强盛。自然资本,是指森林、草原、淡水、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一个国家的这些自然资源贫瘠,是算不上强盛的,必须扩大其体量,增加其容量,提升其质量。

森林是最基础、最普惠的自然资源。在新时代,首先是要发展足够的森林,同时要拥有优质的天然林和近自然的人工林。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科学利用自然力。基本靠人工“制作”森林,這种理念已不合时宜。

新时代林业和林学,就这样从一个部门,被推向了国之根基的战略地位。这也是刚结束的两会再次释放出来的最强理念。这个理念已经写入了宪法。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新时代的林学新使命。

在这个新时代,任何林业机构和林业个人,都没有理由固守传统的理念,也不可能继续圈缩在旧有格局内想事、做事了。

二 我国现行林学存在固有缺陷

首先,我国现行林学的主体内容与国家森林资源的主体是错位的。

我国的天然林占64%,人工林占36%;而我国的林业教育,长期以来针对的是人工林。从1998年实行天然林保护到今天,已经20年了,但关于天然林的教育,包括科研,仍没有成为主流。在我国,人工林理念根深蒂固,在支配着三两代林业人。

这样一个林学格局,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日趋突出,其后果将日趋显现。

中央已经给林业明确规定了天然林全面保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任务,可以将其理解为这是党中央专给林业部门下达的“军令状”,而且非常明确和具体,也非常及时,如果林业及其相关部门执行不好,就会拖整个国家振兴的后腿。

可是,我们关于天然林的学问,还没有成型,上百万被传统思维禁锢着的专业人才,仍然挤在传统领域抢事干,而主战场很冷清。这个情况,越往基层会越好一些,但是学界高层对这些积极因素不见反应,没有人把这些具体的研究提炼成学问,传授给学生。

这样一个落后于已经变化了的国情和林情的林学,能够被相信会有能力服务于新时代吗?

沈国舫院士指出过这个情况。他说,“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内,森林培育学把重点放在人工林培育上,而忽视了天然林培育问题,这是需要继续扭转的一种倾向”。可是,谁在扭转呢?

其次,关于天然林的基础认知,我们还少有人关注。

第一 对天然林生命体的健康运行,我们所知甚少。

天然林是个生命体,它具有自养机制、自肥功能、自愈能力和很强的适应能力。我们国土上的优质淡水资源、肥沃的黑土层,和纷繁的生物多样性,无不归功于天然林的长期积累。可是我们对天然林生命体及其生态系统的发生、发育和运行机制以及树木的生长规律,还只是略知其表,关注程度还不如几十年前。

最被忽视的,是这个生命体的“吐故纳新”机制。像任何一种生命体一样,天然林生命体的健康运行也必须吐故纳新,这也是它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源泉。

我们让它吐得太多不科学,不让它吐也不科学。

从天然林取材时违背这个规律,就会破坏它的健康运行;如果顺应这个规律,适时采出成熟立木,就会促使生命体更加健旺。而这样的天然林经营就是在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人类这样对待天然林,就是在经营永久性森林。永久性森林是一种永不断档的植被,它的生命力永远处于最佳状态,而它也会不断地吐故纳新。我国还没有人用统计学解读出这种资源的优越性。

第二 天然次生林经营的基础是按起源分类,我们尚无此观念。

同一树种的不同起源会造成树木及其群体的不同特性。就是一个树种是由种子繁殖还是萌生繁殖(扩大讲还包括扦插繁殖、组培繁殖等),其个体以及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林学差异很多。你应当懂得按照这些差异做事。这是天然林保护的基础理论。

按矮林、中林和乔林将天然次生林分类,是德国林学大师科塔于1820年提出的。

矮林有优势的一面,如人们经营薪炭林、柳条林等矮林时,采用矮林作业法。但作为一般森林资源的这个起源,萌生林表现为早速生、早衰退。如果树桩老化,萌生树就是未老先衰的。萌生树大部分下段弯曲,不能作用材。萌生树相对低矮,只能做下林层。这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没有稳定性。

一个国家的森林资源,如果大部分都是反复砍伐又反复萌生的,就是萌生化了,那就等于森林被退化机制“绑架”了(林地、林分、树种都会退化)。而事实上,在我国的广大农、牧区,森林萌生化是一个上千年的延续过程,尤其是“天保”以来由杂灌丛建群的新林分,大多是萌生林。这是国情下的一个基本林情,可是我们的林学长期忽视这个情况,尤其是森林经营以来仍然如此。

第三点,天然次生林提质增效的理念是“转变”,而非“改造”。

“转变”是天然次生林经营的核心理念。我国的“低效林改造”这个提法,虽然流行,不是林学语言,不科学、不严谨。

“转变”就是在尽量保留原有树木的前提下,对原有植被适度疏伐,透进阳光,诱使土壤种子发芽,形成更新层,充实林分。再适时疏伐上层树木,让更新层的实生幼树上升为建群群体,从而消除上面说的“萌生化”。

这也是借助天然林生命体吐故纳新机制生产木材的又一个机会。这时,我们可通过多个短周期的疏伐(一般为每5年)生产原木,而且是在植被不间断、土壤不扰动的理想状态下,实现疏伐作业,而每一次都可优化林分。

以现有植被为基础进行林分转变,怎么说都可以一下子赢得一个已经生长了多年的主林层,再在下面培育更新层,既成本低廉、又方法简单,比清除重造有百益而无一害。

但我国林学上没有“转变”的概念。这导致了很多的天然林被人工林或经济林取代,也留下了合理违法的空间。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改造”一词仍在科研、教学和政策文件中频繁使用。

三 我国人工林培育的理念也需要纠偏和创新

我国人工林培育科学,主流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很多专家为之努力了一生,我国有多部这个领域的创新之作。但这也不能讳言存在的误区和漏洞。

其中主要的是,一直以来按约40年一个轮伐期营造人工林的思维。实践证明轮伐期的确定是先验、无据和行不通的,也把造林林场引入了一条致穷之路,清场、整地、挖坑、栽树的模式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与新时代的精神背离更远。聪明的基层林场已经废弃了这个模式。

我国人工“制造”森林资源的倾向很严重。长期偏好几个速生树种,淡忘了乡土树种(如第一大类树种栎类就被忘了30余年),而我国造林大量栽植根、冠俱残的老化苗,一些原因就来自教科书的错误理念。目前又在形成一个新问题,就是过头地宣扬城市彩叶化,以及对城市树木修剪造型,而忘记了绿化的初衷。

这个倾向,在日本早已引起关注和改变。著名的是日本人提出并实践的“宫胁造林法”。宫胁造林法本质上就是近自然林业。

不是主张今后不要人工林了,人工林有优点,毕竟我国还有许多土地上是没有森林的(引用沈国舫意见),我们也需要发展专业化的木材培育,这只能依靠发展人工林。


今天强调发展天然林科学,不是弱化人工林科学,而是阐明人工林培育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使命。盛伟彤先生的《关于着力提高人工林森林质量问题的建议》一文,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分析。

四 时不我待,思维先变

走向新时代的林学,要由人工林思维转向天然林思维。

应当从大学阶段开始就引导他们树立天然林思维,以养成自我鉴别和终止错误理念的能力。

在现实工作中,有太多的不具备天然林思维、自困于人工林思维的现象。例如上面提到的栎类天然林,即便已经关注了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几乎还是选育、组培、育苗、造林等,总是试图从人工的角度解决问题,我们叫它为“人工林思维”。我们曾看到一个地方,老龄矮林下健康橡籽遍地,但就是不知道利用这些种籽和自然力培育更新层,总是走收集种子、苗圃育苗、挖穴整地,再人工栽植的路子…栽植的苗子还不合格(被剪掉了主根、侧根也被卷曲)。有一个机构,打算上马一栎类项目,但是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育种、育苗…你可能用还没有选育出来的“良种”替代即将衰退的1600多万公顷栎类天然林吗?再说,用人工品种替代天然乡土树种,符合天然林保护的精神吗?

在我国,栎类天然林的境遇是一个缩影,其实就是无视天然林的事实。

我国林学哪一天能回归正态,不知道。但我们每一个个人,从人工林思维转向天然林思维,却是可以很快做到的。

五 为林学新群体松绑,希望在年轻一代

中国的青年学者,承载着新时代的希望。但是,他们被多重大山压得直不起腰来。最大压力是发SCI论文,其次是必须顺着导师的喜好做研究。不然就很难毕业、就业或晋升职称。可是,他们已成为科学家、占尽了各种机会的前辈们,有谁经受过这种无理的待遇?

为什么非得在外国人办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生活工作在国内的你们才认可?

在新时代,他们还要继续靠在国外发表SCI论文吗?如何才能引导万千林业专家们,更加注重实践?这都是学术领域的扭曲和不平等,是真正扼杀创造精神的超级武器,不知道谁有勇气来排除。真诚地希望有关机构有所担当,否决只注重发表SCI论文的倾向,多倡导把论文写在山上。

学者被束缚在书斋和学院里,难得接触到森林,林业怎么能搞好?我们期待林业口能够调整制度,促成林学界的新群体在新时代挑大梁。

中国林学刚过百年诞辰,刚结束的两会向我们发出了最强音。显然应开创一个符合新时代的林学新百年。这是我们提出这些建议的初衷。

但不知道应当把这些建议呈交给什么机构或什么人。

这也使我们想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初,德国也遇到了类似的局面。当时,德国迫切需要对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用人工纯林替代天然林的错误刹车,把林学引向近自然林业轨道。有关学者也是找不到门路,最后竟用直升机撒传单,并且有两百名学者联名成立了“阔叶树拯救委员会”,如此才开启了德国近自然育林科学的新时代。

北京中林联,于2017年12月21日在北京发起和组织了“新时代我国林学发展座谈会”。座谈会邀请约五十位学者和资深老领导,研讨我国林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问题。会后在网上继续公开讨论。我们总结的是有关观点。

这次座谈会面临的形势不亚于当初德国林学转轨的重大背景。

我们这个意见和建议,与国家管理自然资源的新思路、新布局相比,在立意和格局上,还是显得不能合拍。希望潜伏着的年轻人们补充或发展。

来源:中林联林业智库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gejing14@qq.com。
 

(c)2013-2021 沭阳力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BANCAIWANG.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33126号-5